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wxja1983的博客

人之德,在于心存善良,善待一切,乐善好施,关爱他人。德为人的立身之本。天无德,则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高效课堂变革的“法门”(五)  

2017-03-01 22:58:55|  分类: 高效课堂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培养感受能力让写作之本复位 - 教育星空 - 教育星空

  李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

    杜金山 本报特聘专家、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

    杜金山:毋庸讳言,到今天为止,一些所谓的名校,其生命成长的生态与监狱颇为相似。控制还是解放,塑造还是内生,校园还是监狱,不同的价值取向当然有不同的成长环境。

    第三个问题,我们的课堂还有没有希望?

    李平:如果看不到课堂的真面目,大家会说,教师已经拼了,学生已经拼了,无论如何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只能这样了!其实不然,近四成的学生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成长之间没有关系,如果能让他们的身心都在课堂,课堂就“等于”多了近四成的学生,升学的人数会怎样?在课堂里的学生,其学习资源的高效利用率还不到一半,我们不要理想化,只要想办法把利用率提高到90%,那将会有什么样的升学结果?课堂抗干扰能力如此之差,如果能想办法把课堂受干扰率降到5%左右,课堂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呀!由此看来,中国的课堂其实是一个被“落后产能”糟蹋的“富矿”。

    杜金山:是的,前面我说过,即使有些人办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竞争和升学(不幸的是,绝大多数学校真的仅仅只为这个在办学),为了获得强大的竞争力,在升学中击败对手,也不应该选择拼教师、拼学生、拼时间、拼汗水的方法吧?

    我当时对全体教师保证,谁能把三个数字给优化了,一不靠挖生源,二不靠挖教师,三不靠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,我保证学校的升学率会大幅度上升。当然,三年后的高考证明了这个判断的正确性,因为这不是拍一下脑袋、拍一下胸脯的一厢情愿和率性而为,而是有根有据的理性和科学的判断。

    问题回到对三个数字的优化上,请问,如何优化?

    李平:让学生身心合一,让知识传输变得高效,让课堂强大到能够让身在其中的学生心无旁骛、专心致“智”。这三个任务,依靠强大的管理做不到,再强能强过曹操吗?依靠教师和学生的优秀能解决一点,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仔细分析就会发现,看似是三个问题,其实解决之道就一个——提高课堂的吸引力。吸引力大了,外面的会被吸引进来,里面的会深入下去,课堂抗干扰的能力就增强了。

    杜金山:对,课堂魅力!

    如何增强课堂魅力?让教师讲得更精彩?让课堂更具艺术性?这些年,中国的基础教育不都在这条道上吗?效果如何?不用数据,所有的教师、校长都清楚,没有任何一个教师、一个校长敢说,我的课堂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不学习!

    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,也不能保证他的演出能吸引所有观众。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表演,也无法保证能够长时间吸引所有人的眼睛。为什么?不能从教的艺术上找原因,要从观众与表演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上找原因,从观众在剧场里的位置(身份)上找原因。

    在我们的课堂,学生只是来上课、听课的,换句话说,他们只是教师的观众,是旁观者、旁听者。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想想,有在跑道上打盹的运动员吗?有在舞台上真正睡觉的演员吗?

    李平:在舞台上睡觉,也许是剧情的需要;在跑道上打盹,那真是天下奇闻了!我们应该给学生“舞台”,给学生“跑道”!

    杜金山:好,路在何方?路就在脚下,就是改变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和身份,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,成为学习的主人,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来。

    剩下的问题,一是如何实现学生地位与身份的转变?二是如何让学生在“舞台”上表演得精彩,在“跑道”上跑得飞快?

    课堂里有“两”个人,一个叫学生,一个叫教师,要想让学生转变身份,必须先让教师转变身份,否则就会引起冲突。教师转变身份,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,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挑战。前面我们分析过,只要涉及价值观层面的文化挑战,都将是难上加难的。所以,课改千难万难,教师转变角色第一难!

    李平:许多进行课改多年、自以为改得成功的学校,实际上都没有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,课改停留在了“器”“术”的层面,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。

    杜金山:假如实现了师生地位的真正转变,意味着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输,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活动。为实现交流的高效性,必须解决两大前提,即情感前提和认知前提。

    解决两大前提,必须重新设计课堂流程,学习前置就是必然的选择。学习前置(预习)实现的前提,第一,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(导学案);第二,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学习时间;第三,由于这样的学习是个性的、自我完成的,没有强大的动力是不可能实现的,因此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将成为成败的关键。动力来自哪里?来自环境(文化)、组织(小组和对子)和评价激励。

    李平:可以看到,组织建设、文化建设、流程前置设计、导学案编制与使用、课堂评价等一系列与传统课堂完全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措施都出现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1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